盡管是身處江蘇農業面積和農業產值******的地級市,但能在2020年取得糧食增收實屬不易,“從鄉鎮層級看,近幾年確實是保證了糧食增產,但增幅成長處于小空間,難以提升。”上述基層干部繼續解釋,“整體上,今年夏糧和秋糧屬于正常。”
根據國家統計局12月10日的最新消息,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949萬噸(13390億斤),比2019年增加565萬噸(113億斤),同增0.9%。
對應的是,從全國層面看,2020年的糧食種植面積和單位產量也都同時得到了提升。“糧食增長的背后,主要是需求的增長。”江蘇省政協理論研究會會長徐鳴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。
不僅如此,在增收的同時,糧食價格也有所增長,尤其是玉米。根據國家公布的統計數據,2020年我國玉米的總產量為2.61億噸,較2019年增產400萬噸;參考12月8日全國玉米均價1.252元/斤,較2019年同期(0.9元/斤)上漲了近40%。而進口大豆的增長也意味著飼料油料缺口較大。
糧食增產邊際效應遞減
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,中國糧食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.3萬億斤以上。
目前看,增加谷物種植面積是確保糧食增產的關鍵所在。以2020年數據看,谷物種植面積占糧食種植面積接近84%;新增加的面積中,谷物面積占到近17%。
就當前種植面積的增加,不少縣域則是主動進行了產業結構的調整。江蘇沭陽縣一位副縣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,主要是立足于糧食以及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,將三次產業比例從2015年的13:46.5:40.5調整到2019年的11.2:41.7:47.1。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,在江蘇涉及農村的諸如蘇北農房改造的一系列改革中,因為對土地的集約利用,都釋放出了耕地指標。江蘇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(2006-2020年)規定,2020年江蘇省耕地保有量要達到7127萬畝。
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采訪中獲悉,以鹽城市響水縣的夏糧面積看,2020年的種植面積為54.08萬畝,同比增加0.96萬畝,增1.8%。其中,小麥面積52.71萬畝,同比增加0.96萬畝,增1.8%。
除了面積、畝產略微增加的原因外,一位響水縣農業系統的官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,2020年夏糧實現增產的主要是苗情(小麥)基礎好:“一是去年播種期間沒有出現連陰雨天氣,二是糧食生產基本上實現了全程機械化,苗勻苗齊,提高了播種質量;三是2020年越冬期屬暖冬年,大于0℃以上有效積溫高,促進苗情轉化升級。”
從響水農業部門的抽查情況看,在衡量糧食的重要指標“千粒重”中,2020年夏熟小麥每畝穗數42.9萬穗(同增0.6萬),每穗粒數25.2粒(同降0.7粒) ,千粒重39.1克(持平)。小麥單產422.8公斤,高于全國平均水平(383公斤/畝)。不過,這依賴于政府的投入。2020年響水縣財政配套專項資金500萬元,用于控制小麥赤霉病。事實上,這是響水夏糧生產獲得豐收的關鍵因素之一。
一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江蘇縣級地方官員認為,在面積和畝產增加極其有限的情況下,糧食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種植的全程機械化,“藏糧于地藏糧于技”。12月9日,在江蘇省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縣考評會議上,全省66個糧食主產縣整體實現全程機械化,即水稻、小麥、玉米三大作物的耕、種、收、植保、烘干、秸稈處理等六大生產環節全程機械化水平達到82%,高于國家標準,這使得每畝節本增效近500元。
就糧食增產的邏輯看,江蘇省社科院農發所張立冬博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,改革開放初期是生產關系調整,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,大大激發農民農業生產積極性,糧食大幅度增收;后來是綠色農業革命,采用良種、化肥、農藥等,促進糧食大幅度增收;近些年則是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,提高農田質量實現增收,“當前在現有技術條件下,糧食增產的邊際效應在遞減。”
飼料油料缺口大
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司長李鎖強的解讀,2020年,全國豆類播種面積1.74億畝,同增778萬畝,增長4.7%。受大豆振興計劃政策帶動,大豆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達到1.48億畝、392億斤,比上年分別增加825萬畝、30億斤,分別增長5.9%、8.3%。
但從2020年糧食市場的表現看,有兩大特點不能忽視:一是糧食價格尤其是玉米價格漲幅較大;二是飼料油料的缺口較大,導致進口的大豆增加。
“今年糧食價格漲幅有點大,主要是玉米漲價帶動的。”鹽城種植大戶徐正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,主要原因是東北玉米因為受臺風洪澇災害影響減產,玉米倒伏收割成本增加,生豬逐步恢復產能等因素。
在現貨市場,正常玉米價格在1600-1900(元/噸),但2020年高峰價格甚至超過2700(元/噸)。
國內農業重點企業雨潤集團養殖部門的一位分析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,生豬產能恢復帶動飼料需求帶來玉米需求增加;第二,疫情、國際局勢和經濟雙循環大環境刺激玉米深加工企業(***精、淀粉、糖、其他生物制品)提高開工率從而帶來需求增加;此外,玉米價格的上漲也涉及到市場炒作,貿易商和農民看到價格上漲開始囤貨,以及疫情和國際關系導致進口配額的不確定。
進口的大豆則主要用于榨油和飼料。據南京海關發布的1-10月進出口數據顯示,江蘇重點農產品的進口量增加,其中,大豆進口量增加37%。這是持續拉動全省進口保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“一是國產大豆榨油出油率低于國外的以轉基因為主的大豆;二是國際市場大豆價格低,國產大豆價格沒有競爭力;三是國內土地資源有限。”張立冬博士對記者解釋。
聲明:本網部分文章轉自互聯網,如涉及第三方合法權利,請告知本網處理。電話:010-6211003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