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白嘴”白山藥是安平縣獨具區域特色的名優農副產品,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和產出效益。近年來,安平縣通過培育龍頭、打造品牌、延伸鏈條等舉措讓白山藥的種植規模、品質和知名度不斷提升,實現了與京津農產品市場的對接,成為了京津冀農業特色品牌。同時,種植“小白嘴”白山藥也成為該縣貧困戶增收的重要渠道。目前,全縣種植16000畝,種植戶每畝純收入可達萬元。
專業化種植讓產銷跟上市場“步伐”
說起“小白嘴”白山藥的種植歷史,還要追溯回到漢唐時期。相傳名門望族崔氏酷愛山藥,崔氏在漢唐時期出了20余位宰相,因此“小白嘴”山藥被贊譽為“宰相山藥”。據介紹,“小白嘴”山藥的“小”,指產量雖小但營養價值更高;“白”,指表皮較白,肉質如玉,皮易剝離;“嘴”,指山藥末端如嬰兒嘴巴,吃起來香糯甜。
為促進白山藥產業健康發展,安平縣委、縣政府堅持“大力扶持、積極引導、規范管理”的原則,組織農戶“抱團”發展,由此涌現出一批集種植、儲藏、銷售為一體、實行統一管理的專業合作社。
位于安平縣程油子鄉義門村西的玉參白山藥種植專業合作社,負責人李建普,是后劉興村人,早在2007年就開始種植山藥。據他介紹,他是那年到保定蠡縣參加紅事時,發現當地人種植麻山藥,投入少,收益高。于是,回家之后,在村里承包了八十多畝地,并從蠡縣聯系相關人員尋來經驗,開始了種植之路。第一年一畝地就掙了一萬多,收益明顯比種莊稼高很多。第二年,十幾戶村民便主動找到李建普,開始跟著他種植,李建普也在第二年把種植面積增加到100多畝。
有了幾年的山藥種植經驗后,2011年,李建普開始種口感更糯、更軟、更甘、更面的“小白嘴”白山藥。在李建普帶動下,如今,后劉興村70%的村民都種上了“小白嘴”白山藥,畝產能達到五六千斤。產量上來了,但銷售又成了問題。為此,2011年,李建普成立了玉參白山藥種植專業合作社。合作社目前已經成為一家從事山藥種植、生產、加工、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綠色企業。
除此之外,合作社還主要收購種植戶的白山藥,與多家經銷商和代理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。山藥銷往新疆、海南、深圳、山東等地,還遠銷香港、新加坡、日韓、歐美等地。為適應市場需求,合作社還建了可存儲300多萬斤山藥的冷庫。
義門村63歲的袁玲志已經在合作社打工好幾年了,說起如今的幸福日子,他笑得合不攏嘴:“俺歲數大了,出去打工也不方便,在家門口種種山藥、撒撒化肥、裝裝箱,一天能掙個一百四五,可滿足了!”
同樣是2011年成立的安平元龍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,也是以種植“小白嘴”白山藥為主及銷售為一體的專業性合作社。合作社負責人邱書漢是辛店村人,自己種植五六百畝,甚至還沿著滹沱河流域到外鄉或者外縣去承包土地。
元龍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在白山藥的種植生產過程中,實施八個統一模式:統一生產計劃、統一農資供應、統一技術標準、統一產品認證、統一指導服務、統一加工銷售、統一編碼標注、統一質量追溯,實現了“綠色種植基地+合作社+商超”的產銷聯結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,成為白山藥行業中的領導者。
為保障品質,合作社生產的每盒白山藥都貼有“質量追溯碼”,從餐桌上的佳肴到產品種植產地,全程可追溯。2012年2月,合作社在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注冊了自己的商標,“圓隆”牌白山藥從此亮相市場,并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歡迎。
元龍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出售的“小白嘴”白山藥深受北、上、廣、天津等大中城市的青睞。合作社堅持以生產純綠色食品為根本,并于2011年10月獲得國家綠色食品榮譽證書,是河北省同行業中唯一一家取得國家綠色食品證書的合作社。
目前,辛店村近500名剩余勞動力成為了田間地頭的“主角”,不用外出打工,在本村就能掙錢。一車一車的白山藥被運到廣州、深圳、煙臺等地分銷,并走進了家樂福等大型超市。“現在俺村可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白山藥專業村了,白山藥賣到了全國各地,價錢好時能賣到每斤十幾塊錢,一畝地就能掙一萬多。”社員邱大亮滿臉自豪。
2017年,1.5萬斤安平“小白嘴”白山藥直供全國“兩會”。安平所產白山藥還多次被評為中國廊坊農交會名優特農產品,還獲得“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暢銷產品獎”和“河北省引智推廣農產品交易會金獎”。